大鄣天子墓村名由来

生活 · 2020-08-05

绩溪东部有大鄣山,鄣山深处有天子墓、天子墓山、天子墓村,山称天子山,墓为天子墓,以墓而名的山和村,在全国地名中,实属少见。

大鄣山是古生代志留纪形成的,是距今约4亿年前开始隆起的陆地,为“江南古陆”东端一部分,后经地壳变化、火山活动,逐渐形成现状。大鄣山脉在县内东部南北延伸、扩展,全长76公里,主峰清凉峰,海拔1787.4米,是县内第一高峰,原名鄣峰,1954年改名。其南延山脉东列诸峰有天子墓山、百丈岩、湖田山、七姑山、龙须山、千丈岩、凤凰山、汪洋尖、莲金山等,依次列峙县域东南,与歙县相邻为界,形如屏障,故又称障山。

大鄣山,古称三天子鄣山,三天子都,又名三王山,玉山,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、《祥符经》均有记载。清朝周贇所撰《鄣山辨》一文,说明三天子山、三天子都之来历:大鄣山脉“东折为浙之天目诸山,至海而尽,以开杭州都会;其正脉北行者,分为左右两支,左支为紫金诸山,至大江而止,开金陵都会;右支为林屋诸山,至太湖而止,开姑苏都会。临安、建业(今南京),姑苏(今苏州),皆可建都,而此山为三都会之祖山,此以名三天子都也。”

今从卫星所摄地形图看,大鄣山脉主峰清凉峰东行一支脉为天目山,在浙江省境内,杭州城(临安)在南宋时曾建都。北行两支脉至金陵和姑苏,虽地质结构有异,但同属“江南古陆”,脉势相连。金陵,又称建业,今南京,明朝曾建都;姑苏,今苏州,春秋战国时为吴国之都。南行两支脉在绩溪县境内,登源河两岸,其东列龙须山麓龙川村,已出国家元首,验证了天子山名之实,正如清朝绩溪县令赵继序诗句:“居然形胜压江东”。

据明代弘治《徽州府志》清代乾隆《绩溪县志》载:“绩溪之山莫尊于大鄣”,“ 鄣山叠翠”是华阳十景之一。明代有汪溥咏大鄣山;“万仞云山日上迟,因山名郡自秦时,相传旧鄣三天子,试问今人总不知。”《太平寰宇记》载,春秋战国时期“吴、越于此分界”,《祥符经》称“秦立鄣郡,取此”。相传古代黄帝与容成子、浮丘公曾来此采药炼丹。今鄣山大峡谷中有丹炉台、丹井、炼丹取水的葫芦潭遗址。炼丹,即采矿、冶炼术之前身。《新安志》载:唐天宝四年(公元745年)曾在鄣山开采银、铅矿,连续数年,此后又有多次开采,铁炉头、平银等遗址地名延用至今。铁炉头,即冶炼矿石的炉坊地名;平银,即评银,计量、评议矿石冶炼后的银、铅的品质、价格的地方,现已成小村庄。

天子墓山,位于大鄣山脉中心地带,是南行支脉中仅次于清凉峰的第二高峰,海拔1319.4米。天子墓山之山腰有天子墓,山麓有天子墓村,村前有丹炉台、烛台。相传黄帝与容成子、浮丘公等百余人在黄山炼丹,以黄山之松为燃料,开炉冶炼,历经数年未果,只见黄山之松日渐减少,露出了黑色之岩石,以致今日之黄山仍石多松少。黄帝和容成子、浮丘公以及文武大臣们正在为炼丹未成而发愁时,忽见天上飞来凤凰,凤凰乃吉祥之鸟,在黄帝头顶上空盘旋数圈后,向东飞去。于是,黄帝等人一行随凤凰来到大鄣山。

大鄣山脉逶迤连绵,峰峦起伏,树木青翠,山花烂漫;峡谷中奇石遍布,千姿百态,溪水清澈,四季常流。黄帝见状大喜,即令容成子、浮丘公带领众人在峡谷中开凿丹井、葫芦潭,筑丹台、立丹炉,伐山中林木为薪,取山中墨绿和黑色玉石为丹苗,入炉溶炼,采山中奇花异草,加葫芦潭之水捣碎为点丹之物,经九遍七七四十九日之冶炼,丹膏已现,但未成形。于是黄帝命人采伐爆竹坑之青竹,入炉充当燃料。随着青竹在炉火中一连串鸣炮般的爆裂声,仙丹成形,炼丹成功,众人一片欢腾。

此时,大鄣山上空出现了五彩祥云,峡谷中彩虹高挂,一条五爪金龙腾云而至,凤凰双双飞舞于前,呈现龙飞凤舞的景象。黄帝和容成子、浮丘公服下仙丹后,衣冠脱落,羽化成仙,于是带上家眷和文武大臣72人,跨上龙背,坐上凤翅,冉冉升空,向北飞去。未上龙背凤翅的炼丹众人,纷纷前来拽龙须,抱凤尾,攀龙附凤,意欲跟随升天,终因龙凤承载力不足,龙须断,凤羽落,众人也飘落人间。凤羽飘落之地,即今临溪镇境内的凤凰山。拽断之龙须,落入凡土,长成龙须草,便是今日龙须山,龙须草之来历。

黄帝和容成子、浮丘公羽化升天后,跟随黄帝炼丹而又未能升天的众人,怀念黄帝,遂将三人脱落的衣冠埋入土中,后垒石成墓,名天子墓。其山,后人称天子墓山。众人又在墓下方结庐守墓,人丁繁衍,形成天子墓村。这便是天子墓、天子墓山、天子墓村的由来。现居大鄣天子墓村、黄泥口塔村的居民,多为汪姓,系古徽第一伟人越国公汪华长子建公后裔,于明代后期从本县德锦村迁入。

天子墓所在地,是黄帝、容成子、浮丘公三人羽化成仙、衣冠脱落、乘龙凤升天之处,其墓朝向是按龙凤飞向而定。经罗盘校定为丙壬向,即座南朝北偏西15度左右,与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南北相对,遥相呼应。桥山黄帝陵为壬丙向,座北朝南偏东15度。站在鄣山天子墓前,举目四望,远山莽莽,近山滴翠;墓后山形如靠椅,墓前山核桃树挂金果,远处蓝天白云下,双峰隐现。墓下方村舍,粉墙黛瓦,随山势高低起伏,错落有致。村前三座丹炉台,树木葱茏,台基若现。据说当年天子墓建成之时,丹炉台上炉火通红,婉若天子墓前三支高烧之蜡烛,所以丹炉台又称烛台山。

黄帝炼丹关键时刻,用青竹入炉发出爆裂炮声,其伐竹处,后人起名爆竹坑,又称炮竹坑,地名延用至今。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,爆竹坑是皖南新四军游击队活动根据地,现存有当年新四军战士的住所遗址和墙上写的标语。在那艰苦的岁月,新四军战士砍其竹,盖茅舍,以避风雨;燃其竹,煮饭取暖,其青竹燃烧的爆裂声是新中国诞生前夕的前奏礼炮。

因黄帝在此炼丹,仙气所染,爆竹坑乃至整个大鄣山所长的青竹,异常茂盛,所产的竹笋,其色青碧如玉,皮薄肉厚,含水充足,与咸肉一同烹调,腌鲜同味,笋香扑鼻,鲜嫩无比。其笋干也是上等食材,浸泡水发后,口感细嫩爽口,与肉一起炖、煨、爆、炒,十分美味,堪称绩溪山珍一绝,与大鄣绿茶齐名。

黄帝炼丹的炉渣为黄色,倾倒之处成黄泥,有异于鄣山他处泥土,后人定居于此,这就是黄泥口塔村名之由来。

黄帝在大鄣山乘龙升天,龙尾摇动,辟开巨石,形成百丈岩奇景。其石直立峡谷大鄣河左岸,高400余米,宽300米。远观危岩高耸,形如覆钟;近看峭壁通天,仰视落帽。晴天,岩顶白云映衬;阴天,雾隐岩巅;岩下,急流飞瀑,碧水成潭。传说岩下深潭可通杭州,达钱塘,入东海,是容成子成仙后又在海外炼丹,回大鄣山取丹苗的水路暗道。又传济公和尚造灵隐寺,曾来大鄣山采伐木材,从百丈岩下水道运往杭州,最后一根,半浮于灵隐寺院中井口,世人不信,大鄣山一老者前往杭州灵隐寺察看,发现半浮于井口的木头年轮中,有红丝线条,俗称红筋杉木,是大鄣山所产优质杉木的固有特征……

神奇的大鄣山,美丽的传说,文献所载的史料,诠释着大鄣山的秀美和悠久的人文历史。

汪福琪于2018年9月15日

Powered by Typecho Theme Jasmine 冀ICP备15024791号-3